国际前沿观察|韩国推进AI全民日常化; 柯马推出新型可穿戴外骨骼;我国首次在猪体内培育人源中期肾脏;我国绿氢规模化应用实现零突破


Time:

2023-09-18

1703616557674008576

作者:中关村产业研究院|科创前沿事业部

1. 人工智能|韩国政府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全民日常化

随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的人工智能竞争愈演愈烈。亚洲国家中,韩国的科技企业拥有着较为领先的地位。根据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对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地域分布梳理来看,韩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与亚洲的印度、日本等国位列第二梯队。

今年8月底,韩国科技部召开“国家战略技术特别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提出电池、半导体、显示器、智能出行等领域需关注的16项重点技术,制定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国家战略技术战略路线图》和重大科技路线图:在电池和显示器领域,目标开发能够与外国竞争的“超高性能”产品;在半导体领域,将重点开发低功耗、高效率的半导体,紧随超级人工智能的全球趋势;在智能出行领域,目标在2027年实现全自动驾驶商业化。

近一周内,韩国政府两次提到对人工智能领域加大资金投入,投入金额高达2.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用于实现医疗、看护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技术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全民日常化。此外,韩国政府将持续支持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将“创业韩国基金”规模扩大至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并积极推进税制和风险限制改善等。

2. 人工智能|俄罗斯预计将于本月召开人工智能战略会议

9月11日,俄罗斯总理表示将于本月底召开人工智能战略会议,届时将讨论到2030年的AI高科技方向路线图。据介绍,目前俄罗斯全国约有800家AI领域的公司,9成是颇具潜力的初创型企业。

今年1月底,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示,该国需尽快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加快对国家项目和国家计划的重大变革。副总理切尔尼申科表示,俄罗斯超过52%的大型组织已经在其日常的工作、运营活动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2024年前预计有逾千家人工智能公司将获得17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3亿元)的资助。此外,俄罗斯将大力支持六个人工智能科研院所,分别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因诺波利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俄罗斯国立大学,莫斯科物理与技术研究所和俄罗斯学院系统编程研究所。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对俄罗斯GDP的贡献可能达2%。

3. 人工智能|微软与Paige合作建立识别检测癌症的AI模型

近日,微软宣布与数字病理学领域全球领导者Paige合作,共同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图像的人工智能模型,主要用于识别癌症。该模型正在对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包括数十亿张图像,目前可以区分出常见癌症和罕见癌症。

数字病理学解决方案提供商Paige成立于2018年,公司主要开发软件以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和标志物的发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病理学现代化。2020年,Paige宣布其产品数字病理图像查看器FullFocus™ 获得美国FDA许可。

4. 机器人|哈工大研发液压动力自主轮腿机器人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研发了一种高机动性、高适应性的液压动力自主轮腿机器人系统——WLR-3P机器人。该机器人膝关节液压驱动单元(HDU)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7kW/kg左右,远高于传统电机,较强的膝关节驱动力使得该机器人达到13.6 km/h的速度和0.2 m的跳跃高度。

图片

图:哈工大液压动力自主轮腿机器人示意

5. 机器人|柯马推出新型可穿戴外骨骼MATE-XT

柯马COMAU近日宣布,其与IUVO公司以及大型零售贸易公司Esselunga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新型可穿戴外骨骼MATE-XT。该产品在无需使用电机或电池的情况下,可为抬举和搬运过程中用到的腰背肌肉提供被动辅助,操作者只需使用最大力量的10%即可保持手臂稳定性,将肌肉超负荷减少68%。该已经在大型零售贸易龙头企业Esselunga集团进行了测试,旨在改善从事手动搬运工作的操作人员的人体工学状况。

图片

图:可穿戴外骨骼MATE-XT

6. 器官移植|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

供体器官的缺乏极大限制了器官移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异种动物体内培育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然而,实现人源化器官异种体内培育存在诸多技术障碍,导致从猪体内培育人体器官的设想一直没有成功。

9月8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具有高分化潜能、强竞争及抗凋亡能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结合优化的胚胎补偿技术体系,在肾脏缺陷猪模型体内实现了人源化中肾的异种体内培育。该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基于干细胞及胚胎补偿技术在异种大动物体内培育人源化功能性实质器官的可行性,为利用器官缺陷大动物模型进行器官异种体内培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对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7. 脑科学|单个小脑颗粒细胞的3D基因组结构被首次构建

人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长期以来,探索人脑结构、功能和发育过程是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人脑中,小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神经元,是神经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并表现出独特的发育和衰老模式,目前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体外小脑细胞的核形态特征,但其三维基因组结构仍缺乏相关研究。

近日,光遗传学之父Karl Deisseroth教授、谭隆志助理教授等人研究构建了单个小脑颗粒细胞的第一个3D基因组结构,为人类和小鼠创建了跨物种的3D基因组图谱。该研究为颗粒细胞在神经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的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见解,同时开发的3D基因组技术可以泛应用于许多大脑区域和身体组织。

8. 细胞与基因治疗|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发产品可预防CAR-T疗法副作用

CAR-T细胞治疗存在诸多副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反应(CRS)”。CRS大幅提高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导致高热、体重减轻、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是死亡。目前主要应用阻断抗体治疗CRS,但该方法存在多种挑战。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IL-6水凝胶海绵,通过将IL-6特异性抗体化学偶联到温敏性水凝胶上制成,用于预防CAR-T细胞诱导的CRS,还能预防包括高死亡率、体重减轻和低血压在内的CRS相关症状,而不影响CAR-T细胞治疗的抗肿瘤效果。

9. 新能源|我国绿氢规模化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石化宣布,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占地9700多亩的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安装了50多万块光伏板。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首次贯通了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和绿氢炼化全产业链,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将为绿电制绿氢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