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系列 | 经验借鉴(二):强化产学研支撑


Time:

2025-04-21

 ‌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旨在通过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协同与集成化,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还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围绕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作用、支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两方面借鉴各地强化产学研支撑的经验。

一、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作用

安徽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断汇聚创新资源。通过搭设平台把中科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与产业对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由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模式:一是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和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度,切实激发团队创新活力;二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探索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抢抓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机遇,明确中国科大科技成果通过转让或授权至先研院,打破成果转化的隐形藩篱。

南京市支持企业使用省创新券购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南京市符合登记条件的原值3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超1千台,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且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设备共享使用咨询服务,能够满足企业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需求。根据政策,企业可以使用省创新券购买南京市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且市级层面对省创新券使用给予1:1配套支持。江北新区、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多个板块和园区已经建有仪器共享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实现了仪器资源的在线查询、预约和使用,极大地便利了企业的科研需求。

山东省提出加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力度。依托科技云管理平台,优化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功能,收录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评价等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对省内加入开放共享服务网仪器的开机、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归集共享服务数据。对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管理平台,加强省际大型科研仪器资源信息交流,吸纳省外资源加入开放共享服务网,为省内单位提供科研仪器共享服务。鼓励中试设备开放共享,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开放型中试基地。

北京市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在集成电路领域围绕“集成电路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依托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晶圆制造、关键装备龙头企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等科研机构与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起“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研发迭代+规模量产”的“1+1”创新发展模式,共同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对设计和应用环节的带动作用,构建“设计/总部+小线+大线+装备材料+零部件”的自主生态体系,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支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广东省通过专项支持、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在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广东省科技厅意识到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在评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对粤东西北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率先在全国开创性地设立奖励性后补助专项资金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主要包括初创期建设、研发费补助、科研设备补助、创业孵化补助等方面,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对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省财政给予启动经费支持,经认定为省新型研发机构且评估优秀的,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补。

重庆市大力推动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渝合作,壮大重庆市科技创新力量,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是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果之一,该中心采取“政府搭建平台,专业机构服务”的工作方式,在重庆和布达佩斯分设办公室,为两国企业及相关机构间开展科技人才、创新技术、产业资本交流对接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拓宽了国际技术转移通道,提升了国际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起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重庆能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东盟、南亚、中东欧和拉美等国家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平台共建和人才培养等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合作。

武汉市提供“订单式”研发转化服务促进研发机构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助力产业动能转换和升级。通过导入创新需求等方式,打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技术转移+投资融资+企业孵化”成果转化链条,全面优化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功能。武汉先进院是研发转化服务的重要一环,已打造1万多平方米新材料中试基地,建有微胶囊材料、气凝胶材料、有机硅材料、电池材料等13条中试生产线,以中试基地为基础支撑,搭建集成果熟化、检验与性能评价、二次定制开发、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为一体的产业化开放型综合项目概念验证平台,助力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