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业融合系列研究|物流业赋能制造业融合之道:意义、内涵与实践
Time:
2025-04-14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还能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物流与制造业融合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2020年,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推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做优做大供应链服务。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加强制造业供应链融合创新。制造业是我国立国之本,物流业是保障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品质的物流服务需求有利于制造业降本增效。制造业物流业融合发展,将大幅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新动能厚积成势、传统动能换新升级。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指将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与制造业的生产、采购、销售等流程融合,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行业企业深入参与到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库存管理。同时,制造业企业也会根据物流的特点和要求,对自身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等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物流运作的需要,实现物流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这种融合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物流企业拓展了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促进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物流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绿色化是物流业赋能制造业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物流企业通过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低碳仓储技术和智能物流系统,不仅能够降低碳排放,还能提升运营效率。此外,物流企业还通过智能路由优化、智能能源管理等措施,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污染。绿色物流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能提升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全球化是物流业赋能制造业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构建“物流+制造”国际供应链网络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国际业务,通过多式联运、海外仓等创新模式,满足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深,物流与制造业的全球化融合将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综合化转型是物流业赋能制造业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正从传统的单一服务商向综合供应链平台转型,通过整合金融、数据等资源,构建产业协同生态。综合化转型不仅有助于物流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务。未来,随着生态化转型的不断推进,物流企业将与制造业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数智化是物流业赋能制造业的关键手段。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物流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顺丰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将线下业务全面映射到数字空间,显著提升了分拣效率和产能。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将通过智能化手段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定制化是物流业赋能制造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定制化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定需求。物流企业将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物流服务。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绿色化、全球化、综合化、数智化、定制化等多维度的创新,物流业将为制造业提供更加高效、环保、智能的供应链服务,助力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不断深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物流与制造业融合的内涵
(一)降本增效
物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资源整合,助力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效率。在运输环节,多式联运和路径优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空载率和冗余运输,使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仓储管理方面,智能分拣系统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部署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出入库效率,缩短了订单响应时间。此外,物流企业通过协同库存管理,帮助制造厂商减少冗余库存,实现“按需补货”,从而降低资金占用和仓储压力。这种端到端的供应链优化,使制造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运营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数字化转型
物流业的数字化能力为制造业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借助物联网(Io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物流企业能够实时监控货物状态、预测需求波动,并与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无缝衔接。例如,智能调度系统可动态调整运输方案,确保原材料准时送达生产线,避免停工待料。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供应链透明度,使制造企业能够精准追溯原材料来源,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此外,物流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不同供应链场景,帮助制造企业优化布局,减少试错成本。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更推动了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模式迈进。
(三)全球化布局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程度加深,物流业在跨境供应链中的作用愈发关键。国际物流企业通过全球仓储网络和本地化配送体系,帮助制造企业缩短海外市场的交付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例如,通过海外仓布局,中国制造企业可实现就近备货,大幅降低跨境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物流企业提供的关务合规、跨境支付等增值服务,降低了制造商的国际贸易壁垒。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贸易环境下,具备韧性的全球物流网络能够帮助制造企业灵活调整供应链策略,规避风险并抓住新兴市场机遇。物流业的全球化能力,正成为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推手。
四、典型案例:物流赋能制造业新模式
(一)福建模式:蓝海物流助力汽车制造业降本增效
作为福汽集团旗下专业物流服务商,福建蓝海物流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为汽车制造业提供全链条物流解决方案。针对汽车运输效率难题,企业开发OMS智能调度系统,集成GPS路径优化与实时路况分析功能,实现订单数据自动解析与最优路线匹配。针对新能源汽车底盘高度增加导致的装载率下降问题,技术团队创新采用“错位装载法”,将单辆轿运车装载量从4辆提升至6辆,有效抵消车身增高带来的成本压力。企业自主搭建的福汽蓝海货代管理平台,打通汽车主机厂、船东、货代等供应链各方数据壁垒,实现从订单委托到在途追踪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在基础设施层面,企业投资建设福州青口配送中心,配置自动化仓储系统与新能源运输车队,实现“仓储—运输—交付”全链条绿色化。围绕东南汽车、奔驰等客户已形成与其产销规模相配套的汽车物流服务保障体系和能力,目前已运输超100万辆商品车。
(二)安徽模式:中邮物流打造智慧物流新标杆
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在皖重要分支机构,安徽中邮物流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针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能源等“新三样”制造业领域,公司的物流体系已覆盖从入厂、生产到销售再到后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安徽中邮物流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在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中邮物流展示了制造业物流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关注。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平台,深化合肥至宁波港、上海港、连云港铁海联运通道,实现了运输网与仓储网的融通,为客户提供柔性化B2B、B2C仓配一体服务。
中邮物流运营的霍邱长集冷链集配中心,创新采用“政府主建、邮政主营”模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材料直采、冷链仓储、绿色配送等一站式服务。此外,配套建设的邮政共配中心日处理能力可达40万件。该中心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两业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三)江苏模式:宜兴邮政创新光伏组件公铁联运模式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光伏制造基地,环晟新能源在产能扩张过程中面临着光伏组件体积大、易碎且运输距离长的痛点。针对光伏产业运输痛点,宜兴邮政与环晟光伏合作开发公铁联运解决方案。通过将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有机结合,运用专业装载加固技术,公铁联运方式可降低成本15%至25%,其破损率仅为0.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依托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货物在途状态实时追踪,运输时效提升显著。2023年,宜兴邮政通过公铁联运方式发运环晟光伏组件1500兆瓦,合计发运专列19趟,物流收入超6200万元,支撑制造业产值115亿元。这种创新的物流模式不仅为环晟光伏带来了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也为光伏产业的物流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四)淄博模式:传化公路港构建化工产业智慧物流生态
在物流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传化智联依托智能公路港网络构建全链条智慧物流生态体系,通过数字园区管理平台实现港口人、车、货、场、企等资源要素的全数字化管控,显著提升物流作业效率与精准度,同步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创新构建“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模式,深度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带,针对大中小型制造企业差异化需求提供模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有效推动产业物流整体效能提升。
作为淄博市“物流+制造”融合发展的标杆案例,传化公路港与一诺威的深度合作,通过构建智能化供应链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化工新材料产业物流痛点,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范式。传化公路港为一诺威提供了“仓运配一体化”运营管理服务,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运力资源,为一诺威定制开发了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可视化管控,助力企业实现供应链效率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15%。传化公路港与一诺威双方正深化“物流大脑+产业大脑”融合,计划建设聚氨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需求预测、产能调度等功能,推动产业集群整体降本增效。这一合作模式为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淄博经验”。
相关新闻
2021-09-15
中关村宜宾正式启航:打造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地标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
两业融合系列研究|物流业赋能制造业融合之道:意义、内涵与实践
2021-09-15
特别关注: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向超大特大城市(城市老城区)倾斜
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