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助力银发经济,赋能老龄化智能康复


Time:

2024-09-14

在社会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当下,康复医疗需求日益旺盛。康复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手段,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成为康复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深入探究康复机器人产业,剖析其发展现状、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探寻行业驱动因素与未来走向,并通过典型企业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一、产业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的智能设备,旨在通过功能代偿和康复训练,帮助残疾和功能障碍人群实现运动、认知等生理功能的康复。康复机器人在康复及养老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依据功能划分,康复机器人可分为功能治疗类与生活辅助类:

● 功能治疗类机器人主要聚焦于帮助患者恢复或强化特定生理功能,借助针对性的训练与治疗方式促进康复,涵盖康复训练机器人(如末端驱动式、悬吊式、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等)以及恢复增强机器人(如移动式助行机器人、穿戴式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辅助行走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等)。

● 生活辅助类机器人则着重满足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包括功能代偿机器人(如智能假肢、智能辅助机械臂、智能轮椅等)以及功能辅助机器人(如移位机器人、导盲机器人、智能护理床、个人卫生护理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喂食机器人等)。

(二)政策环境

近年来,康复机器人产业在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国家与地方政府推出系列政策,推动行业迅猛发展。国家层面,《“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强调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的意义,《中国制造 2025》将高端医疗器械列为重点,康复机器人有望获更多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2020 年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扶持举措。

表:国家层面康复机器人产业政策

二、产业链

康复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和强大的复合性。

上游聚焦于医工交叉领域的研发设计,是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源头。康复机器人融合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信息系统学、生物医学工程、制造科学、工业设计等众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相互交叉、碰撞,为康复机器人的产品创新与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通过持续探索新的材料应用、深入挖掘临床需求、优化信息系统以及创新工程设计,为康复机器人产业的中下游环节奠定基础。

中游主要聚焦于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加工制造。该环节包含了从基础材料的挑选与供应,到关键部件的生产与集成,再到整机的制造组装以及系统的整合。基础材料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基本性能,关键部件如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的精度与稳定性直接关乎机器人的运行成效,而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则是把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备完整功能的康复机器人。

下游侧重于企业的生产服务。其中包括融资租赁服务,为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减轻设备购置的压力;信息技术服务,为保障机器人的智能化运行以及数据管理提供助力;服务外包和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形象;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拓展销售渠道;还有配置服务,确保康复机器人可以依据不同的需求,精准地配置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之中。

图:康复机器人产业链

三、产业现状

(一)市场规模

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健康状况的增多,残疾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全球残疾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对机器人康复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迅猛扩张的态势。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统计披露,2018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29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规模将急剧飙升至26.173亿美元,在此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2.1%。

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起步相对滞后,但目前正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在政策的扶持、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2023年,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3.9亿元,同比增长25.2%,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元。

(二)产品格局

总体而言,康复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如上海、深圳、杭州等,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众多康复机器人企业的入驻,这些城市在技术研发、人才吸引、资金投入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上海的傅利叶智能在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控制和多场景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深圳的迈步机器人在下肢康复机器人领域不断创新,产品远销国内外。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地,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校人才优势,也成为康复机器人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北京的大艾机器人专注于康复机器人的精准治疗,与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此外,一些中西部城市,如成都、武汉、西安等,近年来也在积极发展康复机器人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产学研合作,逐渐崭露头角。

图:中国康复机器人代表性企业的城市分布

四、行业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

(一)驱动因素

康复机器人行业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社会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在政策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其中包括对康复机器人研发给予直接资助,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进行政策引导等,为康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降低企业成本,加速创新技术应用。在需求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需求大增。同时,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重视生活质量,对能提供个性化、高效康复服务的康复机器人需求增多。在技术方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传感器等技术迅猛发展,为康复机器人创新提供强大支撑,使其更智能化、个性化,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

(二)发展趋势

康复机器人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医工交叉融合。康复机器人行业作为医学与工程学交叉融合的代表,因医疗健康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医工交叉领域备受重视。工程师与医疗专家紧密合作,推动技术发展,使产品更符合临床需求和用户友好。二是场景应用多元化趋势明显。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正向社区、家庭等拓展。在社区能提供便捷康复服务,在家庭能满足日常训练需求,还可应用于养老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方案。这种多元化将扩大市场需求,促进行业发展。三是行业竞争加剧。康复机器人市场扩大、前景广阔,吸引众多企业进入。企业竞争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展开。为胜出,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出更优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企业间合作与并购也将成趋势,整合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竞争加剧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

五、典型企业

(一)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在外骨骼领域处于国际并跑或领跑地位,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食药监局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公司。公司作为中国致力于改善残疾人生活的领先者,被选为2022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及火炬汇集代表。

大艾机器人拥有7个系列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7款产品可用于因脊髓损伤、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可针对康复早期被动训练、双机组合康复中期主动训练、居家康复训练及Ai智能助力健行等提供智慧康复解决方案。此外针对医院/机构的需求及痛点,大艾还推出了智慧医院/机构全场景解决方案,构建了智能Ai康复平台、云评估平台、智能康复工程等强大的平台体系,以“软硬件+智能+优效”的优势,全面助力医院/机构智慧康复体系建设。

图:大艾康复机器人

图:迈步机器人

(二)迈步机器人

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由海归博士团队和资深机器人从业者创立的康复机器人科技公司,旨在通过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康复医疗的效率和效果。自成立以来,公司陆续获得“20217及201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迈步机器人的主要产品为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针对因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该产品用途广泛,可在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中心、家庭等场所使用。其优势明显,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和力反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有效保障患者康复训练安全,同时还具备便携性和易操作性,方便患者在不同场所进行康复训练。

六、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税收优惠以及政府采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稳定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例如,设立针对特定产业的专项资金,对创新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并加强内部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像一些知名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人才。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规范产品各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符合临床需求,同时加强标准宣传推广以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比如,明确产品生产的具体标准和流程,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解读,使企业充分了解并遵循。

四是拓展市场应用渠道。一方面加强在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通过学术研讨和临床应用研究探索应用模式,另一方面拓展社区、家庭等场所的应用,开发小型化智能化产品并结合互联网等技术开展远程康复服务。比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设立康复服务站点,利用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五是提升产业链协同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与相关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合作项目,政府加强产业链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成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